半部論語治天下,論語十二章可以治啥?
備課,正好備《論語十二章》,還是老想法,換個思路來準備。除了常規思路以外,有沒有能夠稍微不一樣的思路呢?
想來想去,我決定從孔子的生平入手。學校剛建好幾具雕像,銅的吧?大雨打在上面,滴答作響。里面依稀就有孔子??记?,學生一窩蜂地去朝拜,虔誠地奉上來之不易的食物,我校是寄宿類學校,不允許帶零食,小賣部只賣礦泉水和校服文具等物品,零食的渠道只能來自于老師獎勵。
孔子的雕像面前,擺滿了孩子們的心意,喝一半的礦泉水,滿滿一瓶的自助餐領的可樂,甚至還有幾個光亮的大紅蘋果。我想,對孔子,孩子們應該是充滿向往的,這樣,那我不如···
《論語》十二章,順序略有混亂,前后兩章仿佛并沒有什么邏輯上的關聯,仿佛順序只是隨機的排列組合。
簡單梳理,分為這三個方面:學習方面的困惑;三個得意門生:曾子、顏回、子夏;孔子自己的感慨。
學習方面,要按時復習,溫故知新、學習加思考、多向別人學習、知之-好之-樂之。
做人方面,要保持風度、人不知而不慍、三省吾身、溫故知新、安貧樂道、學會仁。
孔子感悟則是這樣的三條,自己的生平經歷、時間飛逝、志向難以改變。
讀起來確實很難找到突破口,如果換個思路呢?
如果將我們創設情境變為讓孩子創設情境呢?
他們能不能將這些材料組織起來,放在一個故事里?
這個故事里一定有孔子、曾子、子夏,還有孔子回顧往昔,感慨時光意識,贊美顏回,贊美志向不可改變的過程,當然,也免不了弟子們求問學習的場景。
如果時間足夠,孩子們的能力不足,無法駕馭整個12則材料的改編融入,那么分成三個材料再加以整合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吧?
這樣做,有用嗎?
功利的來說,是有的,第一,課堂變得有趣了,文言文還原成故事,造物主的位置讓給了孩子們,這節課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,總體是沒有問題的,但如何把握課堂的方向,如何讓課堂流向更深處,甚至回歸生活,那就對任課老師的課堂把握能力有了要求,任課老師需要在課前做大量的預設工作,才能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。
第二、學生在交流,小組合作并分享,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,同時也在悄悄地提升孩子們的作文寫作能力,因為自己在創設情境,這些織夢師們,勢必要對這些材料的文本內容進行深一步的挖掘,這樣看來,這樣的織夢環節很有必要。
第三、課堂上的稍微有一點點新意,對老師來說,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。每年都上一樣的課程,內容還不進行革新,這樣的課程,怕是很枯燥的,對任教者老師來說,更是如此。
半部論語治天下,十二章論語就讓我們來織夢吧!語文,來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如何把這樣的文本回歸生活,也是一門需要研究的學問呢。

上一篇:《論語十二章》原文+翻譯+注釋+文言文知識+賞析,詳細講解每章的寓意
下一篇:沒有了
聯系我們
報名咨詢: 柳老師 15527095332
龍門尚學簡介
熱門文章
聯系我們
報名咨詢: 柳老師 15527095332